日军学德军闪电战,骑车行军车骑人,奇

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80338.html

作者:魏士

声明:兵说原创,抄袭必究

曾几何时,中国被称作“自行车王国”。清晨上班时间,大中城市的马路上出现一副堪称壮观的场景:滚滚“叮当车流”,声势浩大,是当时外国人来中国分外难忘的场景。如今,街头的“叮当车流”不见了,变成了“拥堵车流”“排气管流”。

自行车是十八世纪诞生的,当时只是木制,而且没有传动装置,需要“人腿驱动”,只是富家子弟休闲装样的物件。传动系统完备后,又有了橡胶轮胎车轮,自行车就发挥出种种优于马匹的好处,它便宜坚固,不用精心伺养,不得病,速度却不亚于马匹。自行车具备这么多优点,自然很快就被用于军事领域。

于是,在汽车发明之前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几十年,欧洲军队有过一段人们不太熟悉的“自行车机动化”时代。这段时间之所以不那么被人们知晓,是因为欧洲这段时间没有发生像拿破仑征伐以及一战那样的大战,只有规模较小规模的、局部的、短时间的战争,所以在军事史、武器装备史上,都没有留下显著痕迹。

不过,这段欧洲的“黄金岁月”里,自行车在欧洲大行其道,是富有生活、浪漫情趣的标配,至今享誉世界的法国“环法自行车赛”,就是这一段岁月的产物,欧洲现在不少国家仍然是自行车大国。

这段时间里,欧洲军队大力发展自行车机动部队,促进了自行车车型的科学演化和定型,如今通行的26寸、28寸车轮的标准化自行车,其实就是军事化自行车先定型的,而同时代的民用个性化自行车,形状则千奇百怪。

标准化的自行车更加符合军事化需要,它骑行舒适,速度甚至可以快过骏马,而且很轻便,可以在山地或面临障碍时,折叠背负通过,这是骑兵无法比拟的。

军用自行车不仅具有全地形的机动性,而且无声无息,便于隐蔽。这一点同样是骑兵部队不能比拟的,因为军马的嘶鸣总是容易暴露目标。

军用自行车还具有良好的载重运输能力,甚至可以发挥其拉牵作用,一辆自行车可以负载足够一个人使用多日的弹药和食品,甚至可以载挂拖拽重机枪、小型火炮!

所以,在这一历史时期,欧洲各国开发出了不少独特的军用自行车。只是汽车发明后,自行车这种人力工具迅速被摩托、军车、坦克装甲车取代,退出了战争舞台。

不过,在欧洲一些小国,却像“活化石”一样保留着自行车部队。比如瑞士,就有非常经典的自行车机动化部队,保留着欧洲的军事奇观。

二战时期的自行车部队,在二战时期也同样存在。即使像二战德军这样高度机械化的部队,也有不少自行车部队,他们大多布置在已投降的荷兰、法国、比利时这些国家,用于军警维持治安,可以代步,也有一定“机动性”。

但在东方亚洲,自行车部队就不同了,依旧是属于有些“拉风”、有些“时尚”的物件。旧中国的军阀部队中,自行车部队都是“精锐警卫队”,成员都是精干小伙子,配备驳壳枪、“花机关枪”、冲锋枪这样的先进武器。他们骑着自行车,神气活现地跟在军阀头头的小汽车左右,非常吸引眼球。

在一些反映抗战的电影中,许多“二鬼子”也爱骑自行车,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自行车的使用情况。

日军也有大量的自行车部队。日军的军事理论总是落后于欧美,他们不懂得坦克之于现代化“闪电战”的重大突击作用,竟然还保留着欧洲“普法战争”时期,也就是上面我们所谈到的欧洲“黄金时代”的机动化理念,提出在东南亚半岛进行一场“自行车闪电战”。

日军为了推行“南下策略”,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,就往越南、泰国等地渗透,将这两个国家作为他们向马来亚和缅甸进攻的桥头堡。

当时的东南亚半岛,大多都处于落后贫穷的状态,交通非常不便,并且需要穿越大量崎岖不平、河流纵横、山林密布的复杂地形。日军想像德国那样在欧洲发动“闪电战”是不可能的,但他们想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用自行车提高机动能力。但由于这些地方的地形特殊,并不像在平原一样方便骑行,经常出现“车骑人”的景观。

东南亚地处热带,在太阳直射暴晒下,日军的“银轮大军”容易爆胎,更换车胎又不方便,只好骑着只剩金属轮毂的自行车前进,“格朗——格朗——”的声音汇成一片,听上去竟然颇有几分坦克履带的“声威”!英军听到后,还真以为日军的坦克部队或者什么神秘武器来了,有些士兵纷纷逃离战场,倒是让日军捡了便宜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ufachang.com/zxcfz/zxcfz/13309.html


当前时间: